多數人只會用Smartphone作『社交拍攝,生活分享』。怎樣才可以跳出這框框? 這是我暫時在這裡最用心寫的文章,希望可以與大家分享。(我這裡的相是不是正相我不敢說,但絕對是其中一種可能性。) 探索Smartphone攝影是因為它實在太方便了,這優勢使它別樹一格,用來探索攝影實在非常有效。 問題是智能手機解像度低,沒有光學變焦,景闊限了在30 多 mm (135 equivalent),亦沒有淺景深散境 。例如,我們不能做典型的85/1.8人像拍攝 。而這些照片通常只適合留在小的智能手機屏幕觀看,一但換上較大顯示屏時,照片也會變得很糟糕。因此,我們需要一些特別的策略,也要分析這平台上觀眾和攝影師的心理層次。 首先,我們要了解照片的大小真的有所差異:    較小的照片尺寸意味著你有較小的空間做 Contrast of scale,例如你把一個小的人的放入構圖,smartphone上你不會看到他的臉。 手機屏幕上的小尺寸也意味著構圖會變得更加突出,所以必須注重構圖,但卻不能讓構圖複雜。也不要期望用 Texture & Detail 去做照片的重心。另外,手機也意味著從觀眾得到的Attention Time Span較短,所以會傾向、也能更自由地使用誇張的顏色 Filter Effect。 然後,我們要了解智能手機的優勢:  接近35mm是街攝的焦距。操作的快速輕便是另一個關鍵。Macro距離非常近。 這組合意味著什麼?你是否發現,使用智能手機可以很容易拍到任何事情,任何困難的角度?這就是智能手機的設計原意。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比用”正常相機”更隨機並靈活地拍照。這跟『snapshot』這意念有密切關係! 『snapshot』的意義在於解放傳統拍攝手法的束縛,『看到了有趣的東西,便拍攝下來』,反正smartphone質素不好、畫面不會細緻。因此,我們不會花時間在技術調整,不會在乎鏡頭,焦距,光圈,快門,ISO。自然可以專注於Creativity。 『snapshot』也是自由和主觀的東西,所以我的Snapshot不會是你的Snapshot,這也是這種照片特別之處。例如我的snapshot相對抽象和Graphic 。 老實說,當我用這種心態用iPhone攝影久了,我發現我創造了不少獨特的照片。有趣的是,這些照片是我用正常相機不會想到的。 這對我有一個啟發:正常相機有時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和創作力。(其實這不是”正常相機”的問題。而是它的手感和操作有時轉移了我們創作的焦點) 甚至有一些有名的攝影師是用 iphone 拍攝的。這證明了攝影中技術只是其次,內容和美學才是最重要的。當然,我也是相機及攝影技術發燒友...